移地學習 — 創新領域的自我進修功夫

臺大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簡稱「空白」學位學程)透過三門必修課的設計,來引導同學們探索與發展出自己『創』新領域所需的跨域實作思維與方法。

同學們在第一學期一起在「創新領域基礎」課程,以 設計思考 x 田野思維 x 共創哲思 三個面向重新檢視自己的申請計畫後,即可開始依照自身學習規劃,申請修習「移地學習」「專題實作」課程,來逐步「創」出自己的新領域之路。

考量同學們進入空白時對於發展創新領域的方向以及探索程度的異質性,「專題實作」與「移地學習」兩門課都是從學生自主學習需求出發,而在同學們各自「做中學」探索開創領域的路上,來自不同領域背景的授課老師們則是扮演對話者的角色,引導與刺激學生思考,並協助學生聚焦、定位與推進領域發展。

(圖:臺大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的學習歷程,繪圖者:黃書緯老師)

為什麼需要「移地學習」?

「透過設計自己的移動式學習路徑,裝備自己開創領域的田野百寶箱」

如果說「專題實作」是每位同學開創新領域計畫孵化,「讓自己長出來」的推進歷程,「移地學習」即是讓同學們從自身關切課題出發,透過「移動」到校外場域,走進真實生活樣貌的「現場」,培養「把自己種進去」的田野思維,以開展出自身接觸與深化對於專題目標理解的實踐路徑。

有別於教室課堂中在老師引導下循序漸進的學習,「到現場」的知識生產與獲得來自於學習者在特定時間空間裡所經歷體驗人-物-境的交互作用。移地所面對的「未知」與「陌生」處境,時常也是跳脫自身領域、觀點、價值觀框架,進而拓展視野的機會。

從前述角度出發,「移地學習」這堂課的目的,不單只是以觀察、參與觀察或訪談等體驗式學習模式,去認識或了解某群人、某個組織或某個地方生活世界,更重要的是,將這些沈浸在「現場」的經驗,跟自己以及自身要發展的專題進行連結、對話與反思,藉此調校專題設計的目標與方向。

(圖:移地學習讓同學們到移地「現場」觀察與了解當地生活人-物-境的動態關係,並思考自身的定位與角色。繪圖者:陳懷萱)

據此,「移地」的第一層學習,是在真實生活世界裡的生存之道:學習者能夠保持「向地方學習」的態度,入境隨俗,理解他人的世界觀、世界的運作方式以及其行為模式背後的價值觀。
「移地」第二層的學習,則是建構與自身專題對話、設計自己思考的自學途徑:隨著進入他人世界、建立關係的互動過程,同學們會在自身生活世界與移地場域之間來回移動,在「兩地」之間拉出在場域裡的自己的距離,藉此反思自身角色定位、覺察與探究文化差異背後的脈絡,來發展與深化對於自身專題跨域思維與實作的知識。

換言之,移地學習如同是設計一場給自己的小旅行,在旅程中不只練習用「理所不當然、習以不為常」的田野思維,開展對於自己專題所關注議題與範疇的理解,同時也學著在「現場」培養「同中求異、異中見同」的跨領域連結力,摸索出對於專題實作開創新領域的設計研究與實踐方向。

「現場」在哪裡?如何發展「移地」?

「現場」所指的可以是一個實體存在的地方生活空間(例如:公司、學校、部落、社區、場館等等),也可以是因著某個事件/議題過去到現在的發展所涵蓋的範疇(例如:產業、族群、信仰、工藝、技術等等)。但無論前者後者,「移地」的關鍵是透過進入「現場」「把自己種進去」的過程, 以當下的身體感官經驗作為切入點,創造跨域跨境對話、產生關係,來探索與了解有助於自己發展專題的人事時地物。

因此,移地學習可以有許多途徑,有時候會是先找到一個可以進入的實體地方來展開,但也可能是跟著一群人或是追溯某個產品生成的歷程,作為接觸點來進入所謂的「現場」,以下提出發展移地的一些可能路徑:

  • 獲得一個進入「場域」身分或角色(例如,實習生/志工/派遣工/工作夥伴/引導員/某人的親友等)
  • 自己穿針引線,透過行動與實踐,慢慢成為串出一個移地場域的跨域連結者(例如,從自身專題所提出的問題意識出發的研究者,以進行多點(multi-site)的比較來了解或補足對於特定課題全貌觀的掌握)
  • 在議題/專案導向的組織合作過程中,針對議題/專案聚焦與發生的「現場」,作為團隊成員,透過移地田野調查來協力深化對於議題真實情境的理解,以推進專案的演化(例如,個人或團隊進行使用者經驗研究,必須進入目標對象真實生活場域挖掘脈絡以釐清需求或驗證設計,深化專案的影響力)

每個人進入「現場」的策略與方法可能不只一種,因為角色定位以及與場域互動模式的差異,會跟不同群體建立深淺不一的社會關係,而不同的關係也會形成不同的觀點與對場域生活的作用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要求同學們不只觀察、記錄移地所見所聞,也必須透過回看自身在「現場」所作所為,分析移地所產生的經驗知識時,練習反思自身可能的盲點與侷限的原因。

・・・

綜言之,移地學習是設計自己跨出舒適圈,強化自身跨域視野與連結力的旅程:學習者一方面要「把自己種進去」(意即深度參與)某個「現場」,來探究特定場域/某群人/某個議題背後的複雜脈絡,以獲得發展與調校專題實作方法所需的「在地」知識。另一方面,移動式學習來來回回之間,難免會遭逢各種文化衝擊、意料之外、挫折挑戰、焦慮不安的時刻,這些探索的經驗感受也會幫助學習者重新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侷限,藉此思考與理解專題強調跨域實作的意義與影響力。

移地學習,是推進專題實作下一哩路的起點,是建立與裝備自身開創新領域所需的知識與技能百寶箱的行動。祝福大家豐收!

・・・

作者:陳懷萱

國立台灣大學 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專案助理教授
專業領域:展演研究、地方與空間、民族誌方法調查與應用、創意展齡生活設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