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學習歷程分享|MORE CHAT「姍山來吃」

跨域的學習該如何開始?怎樣才算是「跨領域」?

這樣龐大的問題不適合嚴肅、學術性的探討。3月28日中午,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TBD)舉辦了 MORE CHAT「姍山來吃」活動,由蔡文傑老師主持,邀請先後投入於 TBD 的兩位老師:漁科所的楊姍樺副教授和外文系的黃山耘副教授,一同無壓力地暢聊自己的學術與跨域之旅。

當問到自己如何一步步走到今日的專業,兩人都表示自己是從小立定志向後,經過不同時期的調整來到現在的位置。從小就想成為科學家的姍樺老師,害怕鳥類而選讀了最不相關的微生物,碩士畢業後從事過各種工作,最後才決定回到學術圈,研究自己熱愛的海洋;山耘老師高中時就覺得自己會讀博士(基於年少無知),於大學時發覺想在大學從事教學而真的去讀了博士,以研究愛爾蘭作家 James Joyce 為出發點,投注精力在愛爾蘭的文學與社會文化的學習與研究。

興趣促使跨域,期待創造可能

「有時候,只要對新鮮的東西感到一定程度的興趣,就會碰到跨域的機會。」關於如何開始進入「跨領域」的環境,姍樺老師說,跨域分成主動和被動兩種,有時候撰寫研究計畫時為了爭取經費而與時下議題呼應,或是遇到不同專業研究者的合作邀約。涉獵不同的領域總是在無意間,甚至帶著一點「既來之則安之」的成分。而來到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聆聽不同學生的專題計畫,本身也是一個意想不到的跨域機會。

山耘老師則直白地說:「爽就好!」跳脫跨域的討論,人生的選項有太多種。沒有人規定自己該活成什麼模樣,一切都只能質問個人真正想要的選擇。老師提到,很多人害怕嘗試的原因,是因為擔心得不到預期的結果而覺得浪費(正如國科會計畫若沒通過,他的肌肉痠痛也像是白費了一樣)。但過程中得到的養分和經驗,都不會因為結果而失去意義。姍樺老師補充,通常會思考該不該去做一件事,就是代表自己「想要」了。念頭發生了,那就把握每一個興起的念頭去實踐吧!

外文系 黃山耘老師

面對迷茫,保持彈性可能

文傑老師也請兩位老師分享各自迷茫的經驗,以及迷茫之中如何選擇。對姍樺老師來說,生活中總需要不斷思考與權衡。面對每個階段不同的困惑,他漸漸理解迷茫是不會終止的,但可以學習與之共處。有時候,抉擇裡參雜了家人、感情、寵物等因素才是最困難的,但他鼓勵學生,其實沒有什麼難關會真的讓人「死定了」。山耘老師以自己曾在評鑑遇到挫折,又同時在該年得到教學傑出獎為例,感受到教學和研究兩者的矛盾後,他才理解很多事情的投入都有一定的衝突,對自我、外在環境的了解提升後或許能抓取平衡。他不追求突破迷茫,認為可能就是個人當下的狀況還無法解釋眼前的事實,沒找到那一個答案也無妨。

各院系學生發表想法

最後,每個與會的學生各自向老師們介紹自己的背景、對於跨領域的想法與實踐、和遇到的煩惱。這也印證了兩位老師所言,不同人生階段裡大家仍感覺到不同程度的困惑與抉擇。或許我們需要的不是得到正確答案,而是聚在一起,吃個飯,明白自己終要踏上模糊中持續探索的旅程。

MORE CHAT 之姍山來吃

作者:王奕凡

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第一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