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CHAT|載浮載沉:AI 與永續的無限可能

AI 與永續發展,兩者看似截然不同的領域,存在交集嗎?

表面上一個追求效率突破,一個強調平衡共生,看似難以相容。在本次 MORE CHAT 思想碰撞沙龍活動中,來自不同領域的四位教授分享各自領域實踐 AI 與永續發展的經驗,討論AI與永續發展令人意想不到的交會點。從深海到土壤,從資料到倫理,老師們的對談激盪出新的火花,為當前社會的永續挑戰提供了嶄新視角。

臺大漁業科學研究所楊姍樺老師、臺大地質科學系羅立老師、臺大生命科學系張智涵老師,以及臺大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袁千雯老師,從海域與陸域、生物與非生物的多元視角展開對話,共同探索 AI 與永續發展未來的交會點與可能性。

跨越海陸的 AI 對話

姍樺老師首先從海洋生態研究切入,點出AI在氣候變遷研究中的關鍵價值。在需要頻繁進入海底考察的場景中,AI 不僅能幫助人類完成重複性任務,更能突破人類的生理極限。而在養殖漁業領域,AI 自動化設備的即時監測能力,為應對氣候變遷帶來新的曙光,幫助人類即時得知天候變化對魚群造成的影響。

羅立老師的分享則道出了另一個面向的轉變,相較於過去需要與社群辯證氣候變遷的存在,近年氣候危機已成為普遍共識,現在的學生更關注的是如何採取具體行動,以因應環境變遷,以及該行動能為世代帶來何種啟發。老師進一步指出,AI 的核心優勢在於其連結整合的能力,AI 能處理複雜系統,將看似無關的點,透過不同的方式,連結並整合起來,開創出各種新的可能性。

對話從海域轉向陸域,智涵老師從土壤生態學視角出發,討論關於線蟲、跳蟲等土壤微生物的研究,AI 不僅能幫忙協助篩選研究標本,關鍵趨勢更在於物種鑑定工作,然而,AI 當前最大的挑戰是資料量不足。此外,老師認為關鍵不在於深入懂 AI 技術本身,而是要懂得掌握如何善用 AI 以提升工作效能,並以自身運用 AI 將論文轉換 Podcast 為例,認為 AI 在科學傳播領域的應用,能將科學專業知識以更有趣的方式傳遞出去。

AI 現今最大的挑戰在於資料量不足,這個困境恰巧呼應了姍樺老師隨後分享的海龜辨識案例-透過公民參與收集資料,正可能是解決 AI 資料匱乏的關鍵。老師以海龜辨識為例,每隻海龜的臉部斑蚊都獨一無二,只要拍攝海龜左臉的特徵,發揮公民的力量,能累積大量寶貴的辨識資料。老師認為,人工智慧的前提在於「工人智慧的力量」,而 AI 所需的大量資料,能透過公民的力量來達成。

千雯老師將對話轉向人機互動的思考,從 AI 訓練資料的性別偏差,到使用者信任度的平衡,再到高風險領域的決策透明度。老師以美國為例,分享 AI 應用的倫理層面,尤其是 AI 模型訓練中資料偏差問題,1970-1980 年代前禁止收集女性相關資料,導致當前 AI 處理男性病患的準確率明顯高於女性。老師以 AI 系統介面設計,討論使用者信任度平衡的問題,需要避免過度信任或信任不足的情況,例如可解釋 AI 的介面設計,在於如何讓一般使用者不需了解複雜的技術細節,也能直觀理解系統的決策過程;最後為風險溝通的透明度,特別是在醫療、金融、法律等高風險領域,如何根據風險程度,清晰地向使用者解釋決策依據。

跨時空尺度的永續發展

姍樺老師在對話的下半場,重新詮釋了永續發展的定義,老師認為永續是「眾多事情的平衡」,是多元面向的平衡——在推動一個面向的同時,亦能帶動其他層面如經濟、心靈、社會、教育等多個層面的提升。這個定義打破了傳統上對永續發展的單一理解,將目光投向更寬廣的社會面向。

千雯老師接著提出的永續人機互動概念,為社會上的個體行為與集體改變搭起了橋樑。老師分享如何透過介面設計,引導使用者的永續行為,在個體層次上為環境付出一分心力,讓個體的微小行為改變,累積成永續發展的集體力量。關於 AI 和永續發展的交會,老師提出低碳 AI 的概念,面對當前 AI 運算高耗能、高碳排的現況,老師認為可透過創新的運算方式,提升 AI 效能的同時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羅立老師則從台灣特殊的地質環境出發,強調時間尺度在環境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老師以台灣地質變動快速的特性為例,認為在制定環境政策時,應將時間尺度納入考量。永續行動往往會產生連鎖反應,需要政府、從業者、農民、學者及民眾等多方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老師認為,可以在看似對立的觀點中尋求平衡點,找到自身適合的位置,進行不同對話和批判,亦強調在專業領域中展開多元對話的重要性。

姍樺老師以日本百年規劃作結,點出了整場討論最終的共鳴點:永續發展需要的不只是技術創新,更需要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宏觀視野。老師以種植珊瑚造島為例,分享如何以更長遠的時間尺度思考永續議題,看似緩慢的進展,從百年尺度來看,可能是最佳途徑。儘管跨領域對話面臨諸多挑戰,但當前社會正經歷由下而上的改變,地方 NGO、在地社群和公民團體的崛起,為永續發展帶來新的動能。

從海洋生態到土壤微生物,從人機互動到地質變遷,四位老師們的對談,顯現了 AI 與永續發展之間深刻而多元的連結。科技與永續並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關係,當前面對永續發展的挑戰,需要我們跳脫既有思維,在時間與空間尺度上重新思考,建立更包容的對話,前進 AI 與永續發展交會的未來。

這場橫跨海洋生態、土壤微生物、人機互動與地質變遷的對談,不僅展現了 AI 與永續發展的多元連結,更讓我們看見了跨領域對話的重要性——科技與永續之間的關係,遠比想像中更為複雜而緊密,面對永續發展的挑戰,也許解方不在於選邊站,而是如同這場對談般,在不同視角的交織中,找到交會與創新的可能。四位老師來自不同領域的視角交織,讓我們了解到從 AI 資料需求到公民參與、從個體行為到集體改變等看似獨立的議題間,其實存在著緊密的連結,更體現出 AI 與永續發展之間獨特的交會。

作者:黃裕媞

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第二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