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地學習
Off-Site Study

TBD5002 / TBD5003

課程資訊 Info.

  • 學分數:3 學分(3 credits)
  • 時間:依個人專題及場域決定
  • 主責教師:黃書緯

移地學習是什麼?

󠀠󠀠󠀠
移地學習強調田野思維的實作,著重脈絡化思考的探究練習,透過做中學、學中做,增進學生理解全貌、洞察問題痛點的敏感度,來找出切入開創新領域的槓桿點。

一個「種進去」的過程,強調「建立關係」(networking)的方法

󠀠
「移地學習」這門課,不只是透過觀察、參與觀察、訪談……等體驗式學習去認識一群人、一個組織,或一個地方的生活樣貌。更重要的是,透過你在「現場」所累積的真實經驗,與自己以及正在發展的專題進行連結、對話與反思,從中調整專題的目標與方向。

  • 一種建立關係的方法:你可以透過深入某個社群、組織或地方,與其互動、對話,逐步建立關係;同時,也可以觀察這些人是如何彼此建立關係的,進而理解其背後的社會動力與文化脈絡。
  • 在地或國際:你可以選擇與臺灣在地社群建立關係,也可以觀察他們如何與國際網絡連結互動;反之亦然,若選擇出國,你不僅能親身參與海外社群的實踐,也能觀察他們如何理解與連結當地處境。
  • 最關鍵的是:你需要清楚你在觀察什麼、為何要觀察,這段現場經驗如何深化你對自身專題的理解與實踐。

移地學習的階段性學習目標

󠀠
移地學習(一)– 探索現場:展開探索,練習思考與分析自己與場域「人-物-境」交互作用如何產生意義。
移地學習(二)– 連結專題:拆解現場「人-物-境」關係,作為重新組裝、建立與專題連結的對話路徑。

課程類型

自主移地:以個人專題出發、自主推進的移地計劃。延伸閱讀:113-1 MOVE 移地學習工作坊

課程合作:修習學位學程的國際或國內合作課程,強調議題導向的跨文化合作。延伸閱讀:113-2 九大合作課程永續幸福感坪林一日工作坊

你才是移地學習的規劃者

󠀠
有別於日常課堂在老師引導下循序漸進地學習,「到現場」的知識生產與獲得,來自於學習者在特定時間、空間裡所經歷「人-物-境」的交互作用。移地學習所面對的「未知」與「陌生」處境,時常也是跳脫自身領域、觀點、價值觀框架,進而拓展視野的機會。
移地學習著重在探索與建立一個「把自己種進去」某個「現場」的行動路徑,現場可以是地方、所關注主題所蘊含的人事物。

授課老師扮演「對話者」的角色,能夠跟學生討論在移地中的學習,引導及刺激學生思考,並協助學生聚焦、定位與推進領域發展。

現場在哪裡?進入場域的角色身份

抱持著習以不為常、理所不當然的好奇心

󠀠
第一層學習,是在真實生活世界裡的生存與連結之道:學習者能夠保持「向地方學習」的態度,入境隨俗,理解他人的世界觀、世界的運作方式以及其行為模式背後的價值觀。

第二層學習,則是建構與自身專題對話、設計自己思考的自學途徑**:隨著進入他人世界、建立關係的互動過程,同學們會在自身生活世界與移地場域之間來回移動,在「兩地」之間拉出在場域裡的自己的距離,藉此反思自身角色定位、覺察與探究文化差異背後的脈絡,來發展與深化對於自身專題跨域思維與實作的知識。

修課心得 Course Reflections

我是一個在做事情時有時需要一點推力(適度的壓力)才有動力前進的人,移地學習剛好就是我在卡關時推我一把的存在。 剛進空白學程的我,雖然有很模糊的大方向,卻一直還找不到具體的出發點,若不是有移地學習的需求,我可能就不會這麼敏感地留心各個可能的機會,注意到小紅帽的志工招募消息,也不會這麼積極地馬上決定要遞交申請。 從去年十二月底小紅帽開始招募藝術陪伴課程志工,到確認服務內容可認列為移地、找到指導老師、寫出計畫申請書、電話面試並錄取課程志工,再到今年一月初正式上工將自己種進場域──大同老人服務中心,整段時間只有兩週! 緊湊的進程中,我的指導老師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懷萱老師先是肯定這份任務作為移地學習的價值,讓我安心許多(走一條未知的路真的很容易自我懷疑,獲得心靈上的支持非常重要),再來便是引導我思考,自己因為同時是場域夥伴跟田野觀察者,會需要不斷切換身分與視角,所以要產出不同視角的紀錄。跟老師聊完之後,我才終於梳理出第一份移地學習規劃書,正式踏上移地的旅程(產出自己的一套規劃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因為我是個大大依賴感覺跟直覺做事的人)。 後續的移地過程每當有困惑,老師也總是很歡迎我去聊聊,讓我在資訊量爆棚且時感混亂時,能透過與老師分享對談的過程重新消化每次進到場域的經驗,慢慢長出東西來(有時想法與感受一直留在腦袋打轉,要真的說出口才會有頭上亮起電燈泡,豁然開朗的感覺)。 最後想分享我在期末訪談小紅帽方主辦人捲捲,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如果你用害怕的心情對待它,它就會發生讓你害怕的事;但如果你用愛去看待這件事,它就會用有愛的方式來回應你」這是我在整趟移地旅程最大的收穫,雖然我們無法百分之百掌握會發生的事情,但可以準備好自己的心態,正向地迎接遇到的一切,就算走在創新的道路時真的遇到了意外,當我們帶著愛的濾鏡去看待發生的事情,事情總是會以各種形式迎刃而解的。
徐O瑄
生科雙創新三
在移地學習中,我們透過和泰公益夢想家的計畫,在嘉義為雲、嘉、台中地區的高中職老師開設設計人生教練的培訓課程。 這次因為有走進現場跟老師互動,才發現自己本來的假設存在許多盲點。我們本來希望透過幫助老師成為設計人生教練,在學校內為學生帶來改變。但在培訓課程當下以及後續與老師們互動的過程中,我們觀察到,老師來參加工作坊,其實就像過往我們開設的學生工作坊一樣,當回到原本的場域時,他們還是一個人面對一整個沒有改變的環境,難以用一己之力推動變化。除此之外,像是缺乏人力、學校與家長期待的兩難、沒有討論人生相關議題的場合也都是單一老師試圖在高中內部推動設計人生的困境。 除了在移地到嘉義的過程中有收穫,對我個人來說,參加和泰公益夢想家的比賽也是一個很大的收穫。在與士維老師溝通移地學習的過程中,老師也不斷提醒我不能只想著我們能獲得什麼,在學習的過程中,能為對方帶來什麼價值也很重要。在整理和泰決賽的過程中,也加深我們思考自己產生了什麼影響力,並且如何準確的表達給他人知道。
簡O人
國企雙創新三

常見問題

Most frequent questions and answers

第一答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