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程活動|MOVE 移地學習交流會

移地學習 MOVE 工作坊變成交流會啦!移地學習是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Transdisciplinary Bachelor Degree Program,簡稱 TBD)的必修課程之一,和《專題實作》課程相輔相成。學生需要透過移地學習將自己「種」進感興趣的場域,去觀察、去置身在該地的人、物、境脈絡當中,並將反思與學習應用至專題課程,「長」出屬於自己的成果。

因此,移地學習》課程的中間反思相當重要。過去,這反思是以「工作坊」形式辦理,期望在有限的時間中針對學生在移地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共商解決之道,但就因此壓縮了彼此分享移地經驗的時間。因此,教學團隊這學期試著把分享交流的時間拉長,並且新增了特別的環節——臺大TBD、政大創新國際學院與日本九州大學共創學部(ISI,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and Innovation)三校共創的「國際移地學習」。「交流會」於 2025 年 4 月 17 日由國際移地的主授老師袁千雯(Tina)先開場簡介計畫內容,再由國際移地的修課學生楷傑與丞甯分享學習經驗,最後由黃書緯老師帶領學生們彼此討論、反思移地中的困難與成長。

三校國際移地是什麼?移去哪裡?

台日雙方籌畫了近兩年,這學期第一次實驗性地開設跨國合作課程,移地場域主要在台灣,九州大學同學則於 2 月 18 日至 3 月 6 日來台,與台大及政大同學共作兩週的密集移地。Tina 老師說明此次學習建立在 Team-Based Learning 的架構下,跟過往 TBD 學生熟悉以「個人」為單位朝著專題前進的習慣很不同,而是面臨團隊移地,如何跨領域、跨文化合作就會是挑戰。

我們以五至六人的小組為單位,除了中間兩周的線下實作,前後更有各兩週線上討論:

 

    •  2/3~2/17:小組線上聚焦專案主題,並進行桌面研究(desk research),提出專案大綱

    •  2/18~3/6:台灣集合!坪林 field trip 與分組實地調查

    • 3/7~3/24:線上整理資料,發展解決方案 prototype

各組的提案反映了成員興趣領域的多樣性,有小組前往昆蟲咖啡廳探討食用昆蟲的潛力,並設計一款「蜥鬆平嚐(可食蟋蟀香鬆)」。楷傑分享他們進行實體訪談了解大學生的睡眠焦慮,並發起「三日睡前習慣挑戰」。丞甯那組則拜訪了蟾蜍山與社會住宅學習社區設計,探討「社區兒童照顧對接平台」的可能。

當然來台交流的兩週不僅是執行專案,「異地朋友」的深度相處也是亮點。丞甯向大家分享組員每天在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待到深夜,邊品嚐公館夜市小吃與日本零食,邊熬夜聊天的日常。兩週的旅程雖短,卻已盡情地綻放對彼此的好奇、對陌生的期待與對新朋友的歡迎。

跨文化組隊的挑戰與重新定義

移地學習並不總是一帆風順,尤其當「多人、跨文化」的要素加入,很多學習與成長其實是在小組間的「後台」磨合、對話才發生,而非僅有田野地的收穫。丞甯提出了「語言障礙真實存在」困難,台日學生的共通語言為英文,對雙方來說都是第二外語,甚至當專案建立在社區營造等富含社會、文化脈絡因素的主題時,最基本的表達與理解國情發展差異都成了挑戰。然而,內部挑戰增加的同時,外部機會也變多了,TBD 的陳懷萱老師點出了田野中「角色定位(positioning)」的巧思:「組隊的行動方式設計又和個人很不一樣,因為我們和日本學生剛好是一個 team,就有了不同角色可以運用,像是舉牌寫著『我是日本人來臺大,歡迎聊天』的街訪就能吸引好奇,成為田野中的現身策略」。

黃書緯老師則用「OCEO象限」帶領同學反思國際移地的定位,OCEO 指的是學生進入田野的「場域」與「角色」定位:場域分成組織(organization)、社區/社群(community);角色分成參與者(engager)、觀察者(observer)。大家普遍認為這次國際移地主題及場域彈性高、要求相對模糊,落在「社區社群 X 觀察者」的象限,但是時間與課程規劃的限制則具體明確。黃書緯老師隨即定義「課程是被創造的田野」概念,並提醒大家,移地不一定要找到某個組織的實習、或獲得地方頭人的認可才能開始,我們可以自己創造田野。例如本次國際移地的框架是「修課的流程與作業要求」,但學生能夠自行在台灣尋找場域、根據議題主軸拓展各式各樣的經驗,形成與「進入單一組織」相當不同的學習體驗。

田野困難萬事屋

除了國際移地是期中交流的重點外,移地學生遭遇的共通困難也被提出與討論。交流會前調查學生在進入田野、建立關係與資料蒐集過程的挑戰,有人提出晚上進入紐約展演空間的驚險、有人分享面試組織志工職缺的失利經驗。老師們便提點了「危機管理」的重要,如果失去進入場域的機會,能否善用不同身分另闢蹊徑?如果環境險峻、語言不通、時間不夠,我們能否在移地計畫書就考慮多種變數以提前準備?實際的場域參與當然不見得如期初的想像美好,期中交流會便給予學生將問題攤開傾訴經驗,並透過他人視角重新反思、調整再出發的機會。

移地學習To Be Designed……

最後黃書緯老師公告了「專題起跑工作坊」與「田野工作坊 2.0」,幫助多數學生進入組織移地實習時,具備觀察與職場生存的能力,以及連結移地的洞察至專題實作的想像。一如往常地,TBD 期待帶給大家反思的空間與機會,不僅讓學生得以調整自己在專題領域前進的步調,老師們也同步與學生對話、重新設計課程和活動,以全力支持大家做任何想做的事。上述兩場工作坊便是從過去修課經驗反思為學生量身打造的設計。Tina 老師也提到,首次的國際移地學習收穫台日雙方極佳評價,明年有機會持續開課,將課程架構重新設計得更具體、新增設計思考工作坊等培訓。

雖然學生們在創造新領域的過程中並不全然心想事成,很多時候移了地、栽培了種子,才發現土壤貧瘠的無法生長茁壯、或甚至種錯地方。但無論成果如何,作為一個移地學習,反思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養分,各式各樣的交流會與工作坊,便成為激發我們去懷疑、去嘗試不同方法的媒介。

作者:楊丞甯

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第三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