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D 人物誌:持續探索,打造自己的行動藍圖
從臺大戲劇系轉入TBD,國中起就投入教育行動的昱翰,在實作與現場中找尋解方。在不確定中摸索出屬於自己的創新專題,更是一個青年如何透過教育實踐定義自己的故事。
有主題的報導
從臺大戲劇系轉入TBD,國中起就投入教育行動的昱翰,在實作與現場中找尋解方。在不確定中摸索出屬於自己的創新專題,更是一個青年如何透過教育實踐定義自己的故事。
裕媞在 TBD 專注於人機互動和城市交通的跨領域研究,專題(一)關注混合車道輕型車輛使用者的互動問題,設計 AR 眼鏡提升騎乘自行車的感知安全,以 Safety Sense: Enhancing Urban Cyclists’ Perceived Safety during Motorcycle Overtaking through Augmented Reality Warning System 此篇論文,入選 2025 年CHI Student Research Competition
第一屆的學生紫綺,從中文系轉到生傳系再到 TBD,他找到學習的主導權與歸屬感,勇敢實踐自己想做的專題與人生選擇。讓我們接續看紫綺在TBD的勇敢一搏吧!
第二屆的學生昱翰,榮獲「113 年臺大優秀青年」與「113 學年度台大 Super 教案獎的學生組首獎」。他將道出一路上的冒險經歷,也分享社會行動教法的可能性。
Don Norman Design Award 設立於 2024 年,是支持以人為中心的設計實踐與教育的獎項,目的在表彰推動社會變革並創造更美好未來的創新設計理念。TBD 以專案創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人本永續 SDGs 實踐,入圍 Education Finalist。
第一屆的學生琬蓁,看見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TBD)完全符合他理想的科系,所以加入了。進到這裡帶給他的轉變是「不用想太多,先做再說!」讓我們接續看琬蓁在TBD的起承轉合吧!
在學程的總整課程 專題實作 中,透過和跨領域的老師互動、交流,我設計了一個整合創造力教學與創意競賽的機制,並且到兩所高中實際執行創造力課程。最後,透過訪談創意競賽的高中隊伍、執行創造力教學的教師、爬梳過往創意競賽的題目與文獻、以及參與創意競賽設計過程累積的資料,我整理出一份研究資料,發現在創意競賽的制度設計會間接導致文化資本持續累積於高中生隊伍,讓擅長實作、但不擅長高中知識的高職生在創意競賽中較難以獲得成就感。
在兩次專題實作的過程中,同學們將結合自身跨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在自己選擇的議題中,透過做中學一步步釐清問題、尋找合作、實作設計,並看見自己的設計實踐所帶來的影響。同時,在專題實作過程中,很有可能會重新看見自己的不足、對於陌生場域的未知,因此,同學們也必須適時地再透過其他課程或是移地學習,來獲得所需的能力或經驗。
如果說「專題實作」是每位同學開創新領域計畫孵化,「讓自己長出來」的推進歷程,「移地學習」即是讓同學們從自身關切課題出發,透過「移動」到校外場域,走進真實生活樣貌的「現場」,培養「把自己種進去」的田野思維,以開展出自身接觸與深化對於專題目標理解的實踐路徑。